台美新創比較
昨晚和一個在矽谷的創業先進視訊,有了一些深刻的想法:
1. 台灣政府之前推行國防役,導致大部分社會菁英,都直接進台積電等知名企業,而不是出國工作或留學,而擁有海外經驗,對於做 Global 的新創而言,是個關鍵因素。
-> 這點我自己的觀察,有發現台灣至少有 10 年的創業斷層,也就是亞瑟之前的成功創業者,很可能都大 10 歲以上,而創業時需要有好的 Mentor,才有機會形成好的正循環。
還好,現在台灣慢慢有新一代成功出海的創業者,陸續回台灣 (或因 Covid-19 的關係,不得不待在台灣),相對於之前,較容易在生活週邊,找到好的 Mentor (當然成功的新創創辦人,很多都會開始做天使投資,一方面建立競爭壁壘,二方面提攜後進)。
2. 在美國領先的新創,無論是競爭的關係或者文化的關係,基本上創新已經深植於他們的 DNA。
-> 這點個人也認同,所以目前看起來最好的模式,是透過大量的個案分析,拉高創業的視野,也就是說我未來會開始分享全世界第一大的股權群眾募資平台 OurCrowd 的個案,但這裡我要先說,就是 OurCrowd 的最小投資金額,是 10000 美金,所以根據投資 CrowdCube 的經驗,貴的案子比如生技或跟投 C 輪,很可能會介於 20000 ~ 50000 美金,我根本沒這本金操作。
但我會在 OurCrowd 上關注有興趣的新創,比如 2.5 顆星以上的新創,然後可能會分享出場的時機點 (但這是可能,什麼時後投資跟出場,請自行判斷),亞瑟不是投顧,也沒打算做投顧這種小確幸式的創業。
3. 這個問題是亞瑟跟某個前美商新創的 BD 吃飯時發現的,某間美商新創,在數據上造假,然後很歡樂地把公司賣掉,再拿這筆錢在台灣爽。
-> 這解法很明確地,就是把新創 (尤其是網路新創) 的相關數據上區塊鏈,這作法對新創與投資人,都是雙贏的方案,有能力且不造假的新創,把數據全部上鏈並開放給投資人看 (或許用匿名機制),投資人一看數據合理且成長強勁,就會聞到血腥味,就會捧著錢來談投資 (天使會想幫你,而創投是有不得不投資你的壓力)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