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o - 一個協助飯店住客,得到 Best deal 的平台
如標題所示,hoo 是一個協助飯店住客,得到 Best deal 的平台,其中有一個賣點,個人覺得蠻有趣的,在底下會有更多分析:
1. 痛點:
- OTA 全名叫 Online Travel Agency,也就是線上旅遊業者,每一季花 20 億美金在 Google 廣告上,然後 OTA 業者,會順理成章地,把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與旅館業者上。
- OTA 業者平均抽傭 18 ~ 25%,然後如果上到搜尋的 Top list,最高會抽到 40%。
2. 解決方案:
hoo 推出一個議價機制 (它英文是寫 Negotiate,但我實際進到它網頁去測試訂房流程,目前看來比較偏向單純議價),在議價時會有一種遊戲的趣味性,想說飯店方會不會同意我這不合理且莫名其妙的價格 (但我猜應該很多消費者,都會像我一樣亂開價),同時消費者還可以點選網頁上的 "My offer" 欄位,看到多個議價歷程 (下圖是我假裝消費者,訂一晚住宿與兩晚住宿的比較),非常有趣。
3. 競爭壁壘:
- 獨特的消費體驗,個人認為可以是個好的競爭壁壘,希望 hoo 可以持續加強所謂談判的這塊,比如房間的選擇,加 3 USD 就附早餐,加 30 USD 送 SPA 之類,更多有趣的方案可搭配。
4. 團隊:
- Co-Founder Adrian Murdock:
本身為一個英國最大的托嬰平台 Bubble 的 Co-founder (bubble is the UK's biggest on-demand childcare app),但我 Google 關鍵字輸入 "UK Childcare Platform",出現的是另一個平台,且前三頁都沒有 Bubble。
所以我又打開了 Cruchbase 搜尋 Bubble,發現 Bubble 在 2021 年 7 月才剛募完 A 輪,還沒有損益兩平前,基本上應該是沒有太多時間管理 hoo,或者說無法全心全意在 hoo。
- Co-Founder Duncan Mckenna,是連續創業者,也先後擔任過兩間公司的 CMO 和 GMO,顯示出非常高的行銷能力。
- Co-Founder Sebastian Lewis,連續創業者,目前除了 hoo之外,手頭上還有另外兩間公司在跑,讓人感覺不是很專注。
這家公司三位共同創辦人,目前看來只有 Duncan 是真正全職,如果在發展 hoo 的這幾年間,再來個 Covid 大爆發,會是誰來支撐 hoo往下走,看起來是個大問號。
如果有人想問,那為什麼 Elon Musk 可以手上同時握有數家全世界最大的新創公司?
那我就反問你,Michael Jordan 最後一次退休前,同時是 NBA 球隊老闆兼職業球員,你會跟他一對一單挑籃球嗎?
創業不專注的背後,大部分時間來看,都是選題目的時候,題目本身就不夠大,所以 A 項目做到天花板,就趕快做個 B 項目,以此類推可能做了五間,五間也都營收很漂亮,台幣數千萬,但問創辦人哪間會上市讓投資人可以下車,很可能他自己心裡都沒底。
我一位現在回澳洲創業的好友,家裡是上市公司,當年一起在澳洲唸創業時,他就說過:「上市是給投資人一個交代。」這句話基本上,說明了一切。
另一個特例,是維京集團的 Richard Branson,Richard 每三個月創一個新事業,每個新事業達 50 人,就會聘請一位該事業體的 CEO;但這背後有兩個重點,一個是維京是私營企業,Richard 喜歡怎麼做,投資人管不著,第二個是 Richard 有辦法吸引好的小 CEO,一般人也做不到。
結論就是,hoo 整體看來是有一定發展空間,我在 Crunchbase 上看,他募過 Pre-seed and Seed 輪,所以這輪是 Pre-A 或稱天使輪。
以這狀態來說,我認為可以投資,但以每 12 ~ 18 個月的募資周期來看,必須得在 2 ~ 3 年後觀察,是否要下車,換句話說不能貪,也不要亂追高,就有可能可以獲利了結下車,至於能不能過 B 輪,那就不關早期投資人的事了 (除非你喜歡領投 A 輪,但那是另外一個故事)。
整體來看如果這三位創辦人都全職在 hoo,我會給 4 顆星,但因為其中兩位一兩年後不知道會在哪,所以我給 hoo 3.5顆星,個人覺得算是公平的評價。
底下為 hoo 的募資連結:
你認為 hoo 應該是幾顆星,歡迎在底下留言、按讚加分享↓↓↓↓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