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ames Green 的天使投資心得回饋與個人解析
最近在 Linkedin,認識一個在瑞典的英國人叫 James Green,他創了一個很特別的 Startup Studio (Venture Builder) 叫 DQventures,而 DQ = Don't Quit,也就是協助專業人士,在擁有工作狀況下,如何透過不斷試誤,將副業轉成事業的組織。
我看了他的幾篇 Linkedin 分享,都非常有料,而其中這一篇,是他從 2012 年開始做天使投資的一些心得整理,目前已投資超過 85 間公司,我會在分享個人心得後,在文章最底下,也分享他的文章原文:
1. 你其實不用很有錢,也能成為天使投資人。
James 本人也是創業者,而創業本身必然有高有低,所以他說:「我最高投資過 75,000 USD,最低也投資過 250 英鎊。」Crowdcube 最低投資門檻是 10 英鎊,能夠同時用投資人與創業者的角度,對待自己的創業項目,能夠更完整地看見事實各種面向。
舉例我一開始,會投資釀酒類項目,但投了幾個後,就會發現釀酒門檻很低,所以幾乎永遠有新的釀酒群募案,所以目前就很少再投資這類案子了。
2. James 說自己每個投資案都愛,有點反直覺。
這點個人認為其實蠻合理的,從看案子到實際投資,一定是當下有感動才會投資,後面即使輸錢,頂多就是把投資金額輸掉,根據 Linkedin 共同創辦人 Reid Hoffman 在某一集 Podcast 有提到過:「投資新創最讓人搥心肝的,不是投錯公司,而是錯過某間好公司,之後再眼睜睜看它高速成長!」
3. 建議投資時,金額盡量維持一致,因為幾乎無法預測哪一間公司會成功,哪一間公司會失敗。
4. 分散風險
投資至少 20 間公司,理想上投資 50 間以上,所以盡量做小額投資,比如股權群眾募資、Angelist Syndicate,或者現在連創投,都開始用 Syndicate 的方式做投資。
5. 股權群眾募資,並沒有比較差,James 是 50/50 的群眾募資對直接投資,我現在是用自己的錢做股權群眾募資,後續如果真的有募到基金,應該也會加入天使俱樂部,跟其他天使投資人一起投資。
6. 每個公司都有可能失敗,James 遇過創辦人倦怠,或被暴力襲擊,我自己則是創業過程中,忽然生了嚴重的病。
7. 如果想在五年內退休,基本上不適合天使投資,大部分的都資,都長達 10 年期。
近期有所謂用虛擬貨幣基金投資新創,據說回報週期相對比較短,我最近也認識一間加拿大創投,要用虛擬貨幣搭配分潤模式來投資,還號稱不佔股,有興趣也可以再問我。
8. James 遇過兩個顛覆性的投資,可以徹底改變他們全家生活。
這個我目前還沒遇過,但這種緣分就是可遇不可求,所以天使投資得多多益善。
9. 你一定會賠錢,所以記得要用閒錢投資
10. 專注在邊際成本低的項目,例如軟體與媒體。
這部份個人認為很模糊,得憑經驗判斷,舉例如果是好的物聯網公司,就很有可能看似賣硬體,實則核心是軟體服務,所以這句話如果我來解釋,我會說是要投資客戶終身價值可以持續成長,但成本可控可管的。
11. 冪定律不管是對天使投資或創投而言,都一樣適用,當投資組合中出現一隻獨角獸,走路就會有風,所以雞蛋記得分散到多個籃子裡。
這一點包含建立核心團隊時也適用,所以團隊最早期或者最核心的 10 個人,基本上決定整間公司的未來,舉例不管是 Google 或 Apple,他們公司最核心的程式碼,都是由一小群頂尖工程師寫出來的。
12. 專注在創投會投資的賽道,因為出場時回報要夠高,幾乎都要有創投注資,但實際真正會被創投注資的公司,其實不多。
13. 數據顯示,建議投資比較有經驗的創業者。
14. 建議越早投資越好,如果能拿到創辦團隊股權會更好,雖然公司如果賣低於 1500 萬美金,一般表現不算太好,但如果是拿創辦團隊股權,還是有改變生活的機會。
如果創辦團隊都是台灣人,目標市場又放在台灣,我會對這點充滿懷疑,後疫情時代是個人目前看到拓展國際市場最好的機會 (沒有之一),如果你剛好近期創業,那為何不一開始就面向國際市場?
15. 不要做創辦人,除非你忍不住;James 現在依然是 DQventures 的共同創辦人,但這條路真的如雷軍所說:「創業不是人幹的事情,是阿貓阿狗幹的事情!」
以下為分享原文連結: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