策略投資 vs. 財務投資
上次發了關於投資新創的資訊,有提到投資人的類型,主要分為兩類,分別是策略型投資與財務型投資。
所謂策略型投資,不論是企業的投資機構,也就是所謂的 Coporate VC (簡稱 CVC),或者天使投資人,其實都有不少是偏向策略型投資,基本上會有兩個原因,一個是投資人在該領域,有相對多的資源可以協助創業者,一個是投資人對某些新領域有興趣,覺得自己未來可能會踏入該領域,理論上也會有更多資源協助。
比如台灣知名的遊戲加速器,也有自己的投資基金,他們主要的優勢,就是可以透過集團的力量,提供人脈、潛在客戶等等資源,協助創業團隊成長,而且他們沒有設定出場年限,這點對早期創業者而言,個人認為頗具吸引力。
財務型投資方面則不同,財務型投資人要看的是數字,也就是我投資多少錢,可以在多久之後賺回幾倍的錢,依據在 Findit 平台上的文章表示,財務型投資人會相對更重視出場的可行性與相關規劃。
根據林冠仲在「新創事業的兩難:找策略投資?還是找財務投資?」一文中指出,在思考要找哪種類型投資人時,可以從兩個面向切入:
1. 發展階段:
在成長期之前,也就是整個模式穩定可以快速複製前,建議找策略型投資人,反之確認公司的模式且可以快速複製到其他市場後,建議找財務型投資人。
在這裡個人認為成長期是個模糊的定義,不少案例會發現很多聽似或看似可以複製,但實際狀況很可能不同,舉例:我之前投資一家英國公司叫 TipJar,他們解決歐美市場的服務生,因為疫情關係、政府宣導無紙化交易,而收到的小費銳減,所以他們就做了軟體綁定信用卡來付小費的 APP,但小費這件事我在澳洲念書一年半,從來沒看過人付小費,而且我 Google 了關鍵字,答案有兩種,一種說是非強制性,一種說根本不用給 (如下圖)
所以我有看過一種變形,即使是同一個品牌,且同一項服務,也可能在每個目標市場都有單獨的公司,分開來募資,以保持彈性。
2. 發展模式:
技術導向的公司,可能適合策略型投資,市場導向的公司,可能為了拚速度、衝流量,甚至需要大筆現金打補貼戰,這時候可能適合財務投資。
但我也在 Crowdcube 上投資過一間公司,叫 Advanced Blast & Ballistic Systems (先進的爆炸和彈道系統 -> 名字也取得超級技術),它擺明是技術導向的公司,且客戶是美國軍方,但它也是上股權群眾募資平台 (偏向財務募資)。
說實在林冠仲的文章對於兩種投資,寫得很清楚,所以我只補充文章中沒提到的部分和個人的想法:
策略投資跟財務投資,其實是可以互補的,而且我看了兩篇研究報告,都提到同一件事,也就是 VC 的合投,很多時候策略跟財務投資機構,是可以合投的,而這個時候就是看領投的是哪一種投資機構,直接跟領投的談條件,會比較實際。
關於兩種投資模式的比較,「新創事業的兩難:找策略投資?還是找財務投資?」寫得真的很詳細,所以底下分享個人想法 (我沒說自己一定對,但提供參考):
以目標市場來看,繁體中文市場超級無敵小,全世界第二大繁體中文的地方是香港,但如果在網路上跟香港人聊,他們很可能也是用英文,那為什麼不在創業第一天,就同時產中文和英文素材呢?
如果有人產過內容就會知道,最難的是產內容這件事本身,而翻譯只要找簡單的工具翻,即使不完全對,意思有到即可,甚至我之前還在某間工業用手機公司任職時,有一間加拿大新創來推案子,他們的軟體中文翻譯現場沒人看得懂,但加拿大人處變不驚地說:「我們就是希望你們協助我們校正翻譯!」,且更神奇的事,加拿大新創真的把案子談成了。
延續剛剛加拿大新創的案例,他們拓展事業到台灣的方式也是很單純,在台灣找一個在台灣工作的白人 (不知道哪國人,反正懂英文),且台灣也就這麼一個 PM 兼業務,就這樣直接開始拓展市場了。
以我個人的例子,個人認為比較偏緣分,但邏輯也是如此,之前剛好在澳洲唸書,認識一些印尼同學,且它是世界第四大人口國,也是東南亞最大的單一市場,所以我就邊找以前同學邊在 Linkedin 上找潛在適合的人才,結果還真的讓我找到,且目前看來能力和配合度都算高。
目前個人看到發展相對好的新創,很多都是從海外市場打回台灣的,即使是在台灣做虛擬貨幣平台,真正能夠達到世界水準,也是因為該公司可以兌換雙法幣,分別是美金和印度盧比,也就是說這家公司,實際上目標市場是美國和印度。
另外,我也跟認識的天使投資人聊過,他們願意投資在海外創業的台灣人,所以個人做法是會在台灣做針對印尼市場的最小可行性產品 (MVP),舉例可能先針對在台的印尼移工測試,再到印尼市場放大。
以募資而言,印尼僅次於新加坡的市場,而且新加坡很樂意投資印尼,以目標市場的人口紅利而言,就如上面所述,印尼是世界第四大人口國,而企業最後是要營利的,所以最後還是回歸最重要的四個要素:痛點、解決方案、競爭門檻、團隊,以及成長之後的財務狀況 (依照數據趨勢,台灣現在倒數第二,但過幾年很可能就墊底了)。
募資說穿了,就是以離婚為前提結婚,也就是說緣分及是否談得來非常重要,但不管是在找到有緣份的對象前或後,持續精進自己,自己能夠獲利其實才是最重要的,要先自助才會得到天助與他人的協助,不是嗎?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