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1月, 2022的文章

編輯個人 E-mail 簽名檔

圖片
我上週在 Linkedin,收到一個很棒的成長行銷工具包,裡面有 55 種不同的工具,但礙於是別人分享的,我也不方便閉著眼睛直接轉發,而且即使我整個工具包轉發,真正會花時間,一個一個點進去看跟實作的人,應該少之又少,所以我決定做個教學,即使沒人看,未來對公司內部的教育訓練,至少可以省掉我大把時間。 我找到第一個有價值且人人都可以學會的行銷工具,是一個圖文並茂的簽名檔產生器,而且是免費的,是實作是有受到一點小限制,或許是因為我使用 Google 的免費信箱的關係,但我預計還會使用 Google 的免費信箱一段時間,且這年代使用 Gmail 當作創業初期的 E-mail 信箱,也是非常常見的狀況。 根據 HubSpot 的部落格建議,E-mail 的簽名檔,要有 9 種元素,但實際上實作時,Google 會顯示 "字元太長",導致無法把所有內容塞入簽名檔,所以最後還是得有所取捨跟測試。 底下就用圖解方式,引導如何用 HubSpot 的簽名檔產生器,做一個個人版的簽名檔: 1. 第一步,點選以下連結: http://bit.ly/3O0Poi5  2. 再點擊一次滑鼠,就會進到編輯頁面 礙於 Google 有字元限制,建議把 "Created With HubSpot" 關起來,如果沒關也不會怎樣,只是在簽名檔中,會顯示  "Created With HubSpot",同時使字元變多。 底下共有 6 種模板,我是選擇第一種,各位可以依據喜好選擇。 3. 編輯簽名檔細節 這裡可以放個人的 IG、Twitter、Facebook 跟 Linkedin。 4. 改簽名檔顏色、字型等設定 這一頁我基本上,完全沒動。 5. 編輯簽名檔 Image 把要上傳的照片和公司 Logo,上傳到雲端 (需小於 3MB),再將分享連結貼在左邊的 Profile Picture 和 Company Logo 裡,基本上就完成了。 P.S 如果在 "Enter Your Social Links" 的地方,輸入 Linkedin、Facebook 等資訊,就會像下圖一樣,顯示小 icon,但我的經驗,是會超出字元。 同樣地,如果在這個 "Custom CTA" 的地方輸入關鍵字,就會出現新 icon...

Linkedin 個人化邀請

圖片
談到個人化邀請,簡單說就是對應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等資訊,找到有共同點或興趣的地方寫,再白話一點,就是 可以依據不同情境和對象,預先寫好罐頭邀請來填空: 簡單方式就是填名字,或者像之前看了 Startup 500 X TTA 的 Demo Day,我發訊息給有興趣的團隊,就把第二句改成 "我看到了你在 Startup 500 的簡報 (I see your pitch at Startup 500)",長一點可能就會再提一句,比如你的服務 / 軟體很棒棒等等。 還有一種是因應場合的邀請,比如參與 VC Lab 線上活動,我現在已經進化到只會在邀請裡寫 "VC Lab",轉換率其實就很高了,而且對方的回覆,明顯很多人也是用罐頭訊息回覆,最明顯的例子,是我在 VC Lab 邀請 Pay Pal 前財務長、紅杉資本的 Partner 做線上分享後,我收到三封一模一樣的訊息 (VC Lab 是 Founder Insitute Spin-off 的一間公司): 這些人明顯只改名字,後面文字都完全沒改,還互相抄襲,所以我重複的回覆,也貼了三次: 這個其實跟主軸沒有正相關,但還是拿出來和大家分享,因為這個超級重要,尤其是由同時具備傑出創業與投資經驗的先進提出,翻譯上述一段話且擷取重點, 就是投資人與創業者,是互利共生的關係,且對雙方而言,謙虛都是重要的特質 。 整體上來說,Linkedin 陌生開發效率和轉換率比 Email 高的關鍵,是長期在 Linkedin 或其他社交軟體上的互動 (舉例:Whatsapp),比起單純 Email 陌生開發得自己主動追蹤並創造話題,Linkedin 可以雙向互動,甚至看到雙方都可能有興趣的主題,就可以開啟更多對話。

Linkedin 經驗與小技巧

圖片
為了做陌生開發,我下載並且使用了多種軟體與平台,包含 Tinder 和活動通等等,但一下載 Tinder 就會立刻發現,個人不會他們的目標客群,這種會在媒合前叫客戶先付費的,都讓人感到詭異。 而活動通的 APP,據說最近要停掉了,它每天會陌生媒合 20 個人,但實際上跟創業相關的人比例不高,而且有一定比例的人,擺明了自己上活動通,是因為單身,這種的基本上,我也不知道要聊什麼。 所以目前為止用到現在,個人覺得最好的陌生開發工具,第一名是 Linkedin,第二名目前我認為是 bMightie,但今天礙於篇幅,個人先以分享 Linkedin 經驗與小技巧為主。 Youtube 上其實有很多英文的 Linkedin 教學,我也看過一些,但個人覺得對於極度忙碌的創業者們而言,有些流程可以更加優化。 Youtube 上的教學影片,如果談到陌生開發,千篇一律都會跟你說要客製化邀請信,但卻沒有確切提到什麼叫客製化。 所以在談客製化邀請信前,個人建議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先做,也就是先快速瀏覽對方履歷的關鍵字,判斷到底要客製到什麼程度,或者也可能連送邀請都不送。 所以我個人會在快速瀏覽每個人的經歷後,做出相對應的判斷,分成四類: 1. 不送邀請 2. 直接傳送邀請 3. 傳送邀請 + 自我介紹 4. 用盡所有方式包圍 不送邀請的依據有幾個: i. 聯絡人數:當 Linkedin 好友聯絡超過 500 人,數字上就會單純顯示「500+」 ii. 貼文或互動紀錄: 使用者在 Linkedin 上的貼文和互動紀錄,都會顯示在個人頁面上,所以如果沒有貼文和互動,表示這個使用者很久沒上線 iii. 專業相關程度: 這個應該不用解釋 所以如果聯絡人低於 500,貼文和互動數都空白或很少,加上專業程度遠,基本上我會跳過。 2. 直接傳送邀請 一般是平輩的,尤其是學校的前後幾屆,然後還沒做到 C-Level,我有時候 Linkedin 的 App 送邀請,就不會特別寫邀請訊息。 3.  傳送邀請 + 自我介紹 這裡要分成桌機版跟手機版,桌機版的送邀請後,會自動跳出訊息,就可以輸入所謂的 "個人化" 邀請 (至於怎麼寫個人化邀請,這個有機會再寫另一篇說明 ),而手機版得要自行點選 "個人化邀請訊息",才可以編輯個人化訊息,且手機打字很麻煩,所以我一般在手機上,是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