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inkedin 個人化邀請

談到個人化邀請,簡單說就是對應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等資訊,找到有共同點或興趣的地方寫,再白話一點,就是可以依據不同情境和對象,預先寫好罐頭邀請來填空:


簡單方式就是填名字,或者像之前看了 Startup 500 X TTA 的 Demo Day,我發訊息給有興趣的團隊,就把第二句改成 "我看到了你在 Startup 500 的簡報 (I see your pitch at Startup 500)",長一點可能就會再提一句,比如你的服務 / 軟體很棒棒等等。

還有一種是因應場合的邀請,比如參與 VC Lab 線上活動,我現在已經進化到只會在邀請裡寫 "VC Lab",轉換率其實就很高了,而且對方的回覆,明顯很多人也是用罐頭訊息回覆,最明顯的例子,是我在 VC Lab 邀請 Pay Pal 前財務長、紅杉資本的 Partner 做線上分享後,我收到三封一模一樣的訊息 (VC Lab 是 Founder Insitute Spin-off 的一間公司):



這些人明顯只改名字,後面文字都完全沒改,還互相抄襲,所以我重複的回覆,也貼了三次:



這個其實跟主軸沒有正相關,但還是拿出來和大家分享,因為這個超級重要,尤其是由同時具備傑出創業與投資經驗的先進提出,翻譯上述一段話且擷取重點,就是投資人與創業者,是互利共生的關係,且對雙方而言,謙虛都是重要的特質


整體上來說,Linkedin 陌生開發效率和轉換率比 Email 高的關鍵,是長期在 Linkedin 或其他社交軟體上的互動 (舉例:Whatsapp),比起單純 Email 陌生開發得自己主動追蹤並創造話題,Linkedin 可以雙向互動,甚至看到雙方都可能有興趣的主題,就可以開啟更多對話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♻️🌊 如何打造零廢棄醫美療程,推動海洋友善旅遊

🌊✨ 海洋友善指甲油:打造永續美妝旅遊新風尚

🐾🌊 無動物測試與海洋保護:美妝業的永續責任之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