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Fastbase - 個人認為頗像詐騙的癌症檢測公司

癌症檢測這個題目,亞瑟在 Tacc+ 校友間,光同一屆且只有 Create 階段就有三間,全部都做癌症的人工智慧視覺辨識,這是最近看的第二的生技新創,說實在我真的看不懂生技公司間號稱的區隔化。 這間 Fastbase,如題目所說,個人覺得很像詐騙,亞瑟在 2018 年時,曾經被挖角到一間宣稱生技公司實際在賣面膜的公司,創辦人是位醫生,但這位醫生從創業、募到資金、公司營運,全部都是背著某間知名醫院做的,且醫生也沒有要全職創業的意思,我待了一個月發現超多問題點後即離開,公司也在一年後把錢燒光。 但這位醫生某種程度很厲害,募資的時候對投資人畢恭畢敬,據說甚至下跪 (我認識這間公司投資人,所以才被挖角),結果一募到錢,就開始揮金如土,找個鳥鳥的行銷公司行銷寫官網,花了 300 多萬 (印象中),但據亞瑟所知,他做的那種網站,我自己 Wix 拉一拉,再花個幾百塊買個 .com 網域,成本很可能不用 2000 台幣,完全是被當盤子跟傻子在敲,當時還跟醫生反應很多次:「那個 XX 公司,報價極度不合理,另一個 XX 行銷公司的行銷方案,報價是數位時代兩倍,但人才素質 ... 不好說。」 談完亞瑟個人慘痛經驗,回來看這個案子,我們今天不從檢視新創的四點切入,因為我完全看不懂,但我們今天只專注看人,也就是創辦團隊: 1. Founder and Chairman - Perter J Parker (你沒看錯,是蜘蛛人),行為也跟蜘蛛人一樣,藏身在學校機構教書,完全看不出來有打算全職創業。 2. CEO - Fernado Aguirre   Linkedin 上就可以看到,本業是投資人,掛 CEO 其實不合邏輯,同時亞瑟去看了  Hasten Ventures 的官網,竟然沒有投資紀錄的 Portfolio,一般頂級 VC 絕對會把 Portfolio 放在網站上,沒能耐 (台語叫沒才調)的 VC,才會偷偷摸摸,不敢放投資組合,連現在亞瑟預計要談的天使投資人都會說:「我們公司背後有哪幾檔基金有投資,你可以去 Goolge。」 說到這又想到另一個故事,之前亞瑟做珠寶創業時,遇到一個名不見經傳,自稱 VC 的 H 先生,把亞瑟的項目批評的一無是處,過段時間又在澳洲校友會群組看到這位 "VC",職稱變成 XX 公司 CEO -> 不就典型沒能耐的投...

VITRACASH - 一個升級版的麻布記帳

身為麻布記帳的重度使用者,每天都在即時監控自己各銀行的現金流狀況,尤其一邊投資新創還自己一邊創業,在現在基本確定 Market fit 狀況下,最怕的反而是 running out of cash,沒錢的時候,很容易價值被低估,還不得不接受,可能從獨角獸,變成跛腳馬,那創業就不那麼有趣了。 所以當亞瑟一看到 VITRACASH,也就是標題所說的升級版的麻布記帳,就知道這間公司潛力很高。 現在讓我們同樣由分析新創的四點切入,深度剖析為什麼亞瑟大推  VITRACASH: 1. 痛點: a. 人們會為了優惠,辦越來越多信用卡跟金融卡  -> 合理,之前都保持在三張信用卡,但後來又辦了樂天信用卡 (免年費,所以就一直留著),又因為 Line Bank 會送 Line Point (亞瑟全部拿去買白爛貓貼圖,準備隨時跟好友們圖戰),所以這樣掐指一算,就變五張卡,而且只會多不會少。 b.  每張卡很可能都提供不同的好處  -> 合理,亞瑟昨天把手上的三星 S8 換成小米 11T Lite,第一句話就問手機行業務:「哪一張卡利率最低 (最好是零利率),但同時可以分最多期?」 c.  萬事達跟 Visa 卡不是隨處可使用,且有部分使用者,期望在海外使用 萬事達跟 Visa 卡 -> 合理,中國、俄羅斯、日本等人口多且文化相對保守的大國,都會自主定義與開發通訊與金融系統,所以不是每個零售小店,都支援 Matercard or VISA,中國的水果小攤販,當你去買水果時,他 / 她只會拿出手機說:「請用微信支付!」,而微信支付目前我在台灣看,只能綁中國的支付系統。 2. 解決方案: VitraCard 開發一個 APP,搭配發行自家的金融卡,而這個 APP 會透過人工智慧的演算法,推薦最好付款條件銀行卡。 一樣回到亞瑟買小米手機的場景,亞瑟會請手機行的小姐幫忙查,哪一家銀行優惠比較好,手機行小姐會說:「基本上,都差不多。」但其實如果你有比如 Line Bank 的金融卡,和一張中信的 Line Pay 卡,就得去評估,哪一張卡的現金回饋多,哪一張卡的 Line Point 回饋多,這時候如果亞瑟有  VitraCard   的 APP 幫忙 AI 推薦,可以省掉超多時間,而且亞瑟會選擇相信...

Fix Radio

圖片
 Fix Radio 在簡報一開頭,就說明他們的之前測試的目標客群,放在 Builder 上,結果非常成功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在測試建築工人這個目標客群非常成功的狀況下,我們由分析新創的四個點切入: 1. 痛點 (市場): 由上面兩張圖所示,可以得到清楚的市場資訊: A. Fix Radio 把原本的目標客群,從單純 Builder,放大到 Tradepeople (定義請 Google "Tradepeople wikipedia",這個亞瑟也幫你找好了,但它叫 Tradesperson )。 B. Fix Radio 期望可以像星巴克一樣,讓聽眾在頻道中停留越久,就越有可以產生消費的可能性,舉例:如果有人去星巴克停留三小時,他第一個小時,可能會買咖啡,第二個小時買輕食,第三個小時再買一罐汽泡水,所以這邏輯是一致的。 2. 解決方案: 解決方案非常清楚,就是提供目標客群想聽到的內容,並且減少重複和廣告。 3. 競爭門檻: 亞瑟認為,無論是廣播或 Podcast,競爭門檻都不高,所以最好的競爭門檻,還是回歸有多少合作夥伴,Fix Radio 有 50 個合作夥伴,且其中有 46 個夥伴,可以觸及到整個英國市場。 4. 團隊: Founder & CEO - Louis Timpany  創業之前自己就是 Builder,所以 Fix Radio 是從創辦人痛點出發的創業項目。 另外,雖然 Fix Radio 是 Louis 第一個創業項目,但 Louis 畢業於 QS 全球排名第 91 名的 Leeds University ,且 是學校英式橄欖球隊的隊長 ,符合優秀創辦人的基本 Profile。 說到這裡,亞瑟 Google 了一下 "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Ranking",發現最高是世界第 36 名,最低的排名是世界第 54 名,同時亞瑟是淡江大學第 22 界天文社社長,還拿下該屆的特優社團 (沒有要戰,但還是要亮票一下,嚇嚇人也好)。 整體而言,已經確定獲利,開始要做全英拓展,這個是投資人最愛投資的甜蜜點,它在跟投資人說:「前面驗證的錢都燒完了,現在要募資當燃料起飛,你要不要跟?」 這麼強的...

台美新創比較

  昨晚和一個在矽谷的創業先進視訊,有了一些深刻的想法: 1. 台灣政府之前推行國防役,導致大部分社會菁英,都直接進台積電等知名企業,而不是出國工作或留學,而擁有海外經驗,對於做 Global 的新創而言,是個關鍵因素。 -> 這點我自己的觀察,有發現台灣至少有 10 年的創業斷層,也就是亞瑟之前的成功創業者,很可能都大 10 歲以上,而創業時需要有好的 Mentor,才有機會形成好的正循環。 還好,現在台灣慢慢有新一代成功出海的創業者,陸續回台灣 (或因 Covid-19 的關係,不得不待在台灣),相對於之前,較容易在生活週邊,找到好的 Mentor (當然成功的新創創辦人,很多都會開始做天使投資,一方面建立競爭壁壘,二方面提攜後進)。 2. 在美國領先的新創,無論是競爭的關係或者文化的關係,基本上創新已經深植於他們的 DNA。 -> 這點個人也認同,所以目前看起來最好的模式,是透過大量的個案分析,拉高創業的視野,也就是說我未來會開始分享全世界第一大的股權群眾募資平台 OurCrowd 的個案,但這裡我要先說,就是 OurCrowd 的最小投資金額,是 10000 美金,所以根據投資 CrowdCube 的經驗,貴的案子比如生技或跟投 C 輪,很可能會介於 20000 ~ 50000 美金,我根本沒這本金操作。 但我會在 OurCrowd 上關注有興趣的新創,比如 2.5 顆星以上的新創,然後可能會分享出場的時機點 (但這是可能,什麼時後投資跟出場,請自行判斷),亞瑟不是投顧,也沒打算做投顧這種小確幸式的創業。 3. 這個問題是亞瑟跟某個前美商新創的 BD 吃飯時發現的,某間美商新創,在數據上造假,然後很歡樂地把公司賣掉,再拿這筆錢在台灣爽。 -> 這解法很明確地,就是把新創 (尤其是網路新創) 的相關數據上區塊鏈,這作法對新創與投資人,都是雙贏的方案,有能力且不造假的新創,把數據全部上鏈並開放給投資人看 (或許用匿名機制),投資人一看數據合理且成長強勁,就會聞到血腥味,就會捧著錢來談投資 (天使會想幫你,而創投是有不得不投資你的壓力)。

Heura vs. RheEnergise

圖片
寫這篇分析前,有個小心得,就是看了 RheEnergise 跟 Heura 這兩間個人認為必投的新創簡報,他們都做得蠻醜的,給人一種跟投資人說:「你要不要投?不投自有很多人要投。」的感覺,簡單講就是欲擒故縱,不知道是募資策略,還是真的太忙,簡報隨便做。 讓我們比較一下這兩間的簡報,一樣從評估新創的四個點切入: 1. 痛點: 這邊 RheEnergise 只丟了張圖,說市場很~~~大喔,信不信隨便你。 Heura 這裡,直接跟 Beyond Meat PK 數據,規律購買接近 Beyond Meat 兩倍,也是一樣一張圖在說:「我數據都是 Beyond Meat 兩倍了,你不投嗎?」 2. 解決方案: 這兩張圖更狠,要懂工程的人,才會看得懂,簡單說 RheEnergise 研發一種比水密度高 2.5 倍的液體,所以用這種液體發電,可以只要找 200 ~ 500公尺的小山丘,就可以發電,非常適合解決開發中國家供電不穩的問題。 Heura 更猛,我看了簡報兩三次,基本上找不到解決方案的頁面,所以貼這張,這張就是說:「我 A 輪都過了,要迅速拓展歐洲市場了,少囉嗦快掏錢。」 3. 進入門檻: 這頁貼了大量 Logo,算相對有誠意地說:「噓,偷偷告訴你,我已經有 48 個案子要跑或正在跑,快點投!」 簡報裡的字跟圖都感覺在亂貼,但 Heura 用數據顯示,客戶的互動程度,是競爭對手 15 倍,客戶參與社群的程度,是對手的 9 倍。 4. 團隊 EheEnergise 在這裡,表現得中規中矩,就列出團隊,說明都是綠能相關產業耕耘許久的連續創業者。 Heura 的團隊頁,一樣雜亂無章、醜不拉基,但上面寫:「ㄟ,我混血新創,有來自 18 個國家的夥伴,而且是 Linkedin top 新創,如何?」 整體來看,Heura 都敢跟妖股 Beyond 直球對決,除了掏出信用卡刷下去投資,也沒什麼好說的,但因為寫這篇,讓我好想吃人造肉,讓我從 4.5 顆星,扣它半顆星起來,以示我的飢餓與憤怒,所以 Heura 我給 4 顆星 ,並在這裡呼籲創辦團隊,都進軍香港了,還不趕快進軍台灣,要等到什麼時後? 以下為募資連結,今天最後一天,要投要快快快: https://pse.is/44tflf 同時也歡迎大家告訴亞瑟,看 Heura 在你心中你給幾分,請在底下留言、按讚加分享↓ ↓ ↓ ↓ ↓ ...

Bodega Bay - 神奇的硬蘇打水

無酒精飲料,在英文中叫 Soft drink,所以 Hard 在這裡是指有酒精的意思,Seltzer 是蘇打水的意思,所以  Hard  Seltzer 就是有酒精的蘇打水 -> 你有看出什麼端倪嗎? 我們依然從評估是否投資新創的四個點切入,來看 Bodega Bay 是否有可投性: 1. 痛點: 這裡團隊是以市場數字來表達,也就是展現所謂癢點或爽點,我仔細看完,覺得完完全全是個芭樂: - 全球的  Hard  Seltzer 市場規模,有 75億英鎊規模 - 英國市場預測銷售,在 2025 年可以達到 2560萬英鎊 羅列了五項,但最後一項一樣,完全是硬湊的,團隊說  Hard  Seltzer 在美國的銷售,超過伏特加 -> 這個是拿香蕉跟芭樂比,超級明顯, Hard  Seltzer 是5度的酒精飲料,而伏特加是世界知名烈酒,我雖然都只在家偶而陪老婆喝,但絕不會拿 5 度酒精飲料,來跟超高酒精含量的伏特加比。 2. 解決方案: 團隊其實沒有有效地描述解決方案,只是依據上述的市場狀況,然後募資影片說會捐乾淨的水去非洲之類的地區,但簡報卻脫鉤,說是捐至少 1% 的營收去需要乾淨水源的地方。 3. 競爭壁壘: 創業絕對是雞生蛋蛋生雞的關係,前面的痛點不痛,導致要建立競爭門檻,唯一的可以想到的套路,就是硬推。 Bodega Bay 把產品上架到 1373 個通路 -> 看起來很厲害嗎?但有可能只要一個大的通路顧不好,產品被下架,整間公司就會陷入困境,這種狀況在我之前待過的電子公司發生過。 某個  G 開頭 e 結尾的小小電子名牌 (連品牌都稱不上,所以之前認識的天使投資人,稱這些打不進主流的邊緣玩家為名牌,這種名牌台灣多到滿坑滿谷,因為都是二流代工廠生產完,名牌廠商就拿來貼牌),把行動電源上架到美國 Walmart,結果以我這 USB PM 不知道的原因,全部被下架,結果瞬間導致公司虧損上億,我就趁當時公司虧損,順勢讓自己被裁員,然後去做電商創業,算是個人嘗試過的眾多創業項目中,少數營收為正的項目,但 該公司當年虧損上億元 。 另外,這類型上架,會有通路上是否買斷貨,或者帳期的問題,也就是說一樣以 Walmart 為例,假設 W 的帳期是 180 天,當團隊出貨時...

Oliver - 足球玩家的運動 tracker

  Oliver 如題目所示,是一個足球玩家的運動 tracker,今天一樣從看新創的四個點切入: 1. 痛點: - 以市場來看,足球是全世界最熱門的運動,沒有之一,這個基本上是常識,但對於不是最頂尖的球員而言,他們的痛點: a. 沒辦法再更進步 b. 沒辦法避免受傷 c. 沒辦法提高勝率 2. 解決方案: 提出一個遊戲化的人工智慧平台,可以: a. 提升表現 b. 防止受傷 c. 繼續玩??? -> 這點就明顯是硬湊的,老外都愛 333 法則 另外,解決方案也包括了: a. tracker加一組像襪子的 holder b. Mobile APP c. 網頁 -> 提供深度分析,包含跑步的速度、距離、加減速,還有最重要的受傷機率等等。 這裡有一點,非常適合所有想創業的團隊學習,Oliver 找了 Semi-pro (半專業,或可能職業球隊二軍之類),然後因為這些球員,想成為職業球員、球隊經費有限,這兩點剛好讓這些球團,願意陪 Oliver 打磨產品 3. 競爭壁壘: 延續上面所說,找到所謂 Early Adopter 一起打磨產品,是天賜良緣 (關於 Early Adopter 的知識,有興趣的創業者,請去申請 # Tacc+ ,它是我唯二會具名推薦的新創加速器,另一個當然是# 創業小學堂 ) ,Oliver 發現遊戲化這個元素,讓使用者跟 Oliver 產品的 黏著度增加 74% Oliver 原本商業模式是 B2B,已服務超過 30 個球團,其中 包含西班牙的皇家馬德里。 4. 團隊 a. CEO  Jose Gonzalez Ruzo  和 COO  Agustin Rozadas ,在前一間公司就已經一起共事,而前一間公司 Fligoo 是一間 AI 的行銷科技公司,所以兩位有豐富行銷經驗,也懂人工智慧。 Fligoo 2018 年募 A 輪,而兩人也在 2017 年底跟 2018 年初 co-found Oliver,時間上看來,也是合情合理。 b. CTO  Ezequiel Torti López  做過安卓工程師、機器學習工程師,雖然在傳統台灣人眼中,工作時間不長,但創過業的人就知道,反正創業需要的技能,一輩子學不完 (雷軍去印度時,忽然被叫上台演說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