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Body Rocket vs. Vitl 兩個完全不同的創業邏輯,但最後必然殊途同歸

圖片
如果你研究過小米模式,比如看過小米官方授權傳記「一往無前」,或者小米生態鏈企業穀倉學院創辦人洪華的著作「小米生態鏈:戰地筆記」,就會發現小米就是最好的典範,一邊專注在手機事業,但同時發展小米生態鏈,投資上百家生態鏈企業,而每一家公司都專注在各自的細分領域,比如生產小米手環的「華米」,現在已經是全球最大可穿戴設備公司、「萬魔聲學」生產小米耳機,現在已經在深圳借殼上市,更名為「共達聲學」、而「石頭科技」就是世界知名的小米掃地機器人背後的團隊。 說到這裡,其實這篇已經說完了,那我們下次再見 ... 看到這裡,不知道跳出率會不會很高,但反正我都隨緣,正式進入今天主題,我們同時分析兩間新創,都是可以參考小米的邏輯,小米生態鏈的產品經理,嚴格遵守一個開發產品的邏輯,就是要瞄準最大最肥的市場,然後解決這市場中 80% 客群的 80% 的需求,且根據經驗,最後功能不會超過 5 個 (一般生態鏈公司,含小米自己第一款的 MIUI,都是 4 個功能)。 同時,所謂的細分壟斷,就是參考雷軍系的創業者,也就是獵豹移動的 CEO 傅盛、李開復、汪華合著的一本書,叫「創業就是要細分壟斷」,而傅盛的成敗,由 2022 年的今天回頭望,都是因為做到或還沒做到細分壟斷 (目前看起來,獵豹的子公司獵戶星空,宣稱可以在一年內獲利,讓我們繼續看下去), 我們一樣從決定是否投資新創的第一點切入,也就是所謂的痛點或市場。 1. 痛點 (市場機會點): 1.1 如上所說,我們先分析 Vitl 的打法,也就是鎖定 80% 的客群,並滿足他們 80% 的需求: 這是他們官網的截圖,他們簡報做得不怎樣,但反正都募資達到 209% 了,而且這種 2C 模式,明顯行銷目的達成了。 一句話來說,就是他們 提供個人化的營養素訂閱 。 1.2 Body Rocket 是細分壟斷的典型代表: 簡單說,Body Rocket 在腳踏車坐墊、齒輪週邊埋感測器,可以有效協助單車與三鐵選手提升表現數據。 這件事我不知道是不是全世界第一,但我上週真的跟一家電動助力車公司開會整整兩個小時,但聽不到感動的點,尤其創辦人說:「我這台車,整合了最先進的感測器,也是我投資的喔!」說實在,我有問對方說:「你怎麼確定這麼高規格的東西,會是消費者要的,且規格這麼高,怎麼確認最後零售價,消費者願意買單?」然後對方就繼續說自己的車很棒棒,然後就沒有然後了。 ...

RareCan - 媒合罕病與對應研究機構的平台

圖片
  在了解所謂罕見癌症前,先來看上面這張圖,原本我以為所謂罕見癌症,可能是比例低於 10%,但這張圖說明非常清楚:「罕見癌症其實並不罕見,它們佔了 25% 的癌症種類。」 同時,如果被診斷為罕見癌症,5年內過世的風險,比一般癌症病患高出 50%。 也就是說,痛點遠比想像中痛且大非常多! 另外,市場機會面,可以參考以下這張圖: 這張圖就是在說明,常見的癌症已經研究得差不多了 (開始一堆學研單位,在研究 AI 視覺辨識癌症,也不知道競爭力在哪裡),所以 現在有 740 間公司,開始研究罕見癌症,並且有 950 種產品正在針對罕見癌症開發中 。 讓我們來分析一下解決方案,也就是投資新創會分析的第二個點: 這個解法個人認為看看就好,最簡單要找到罕見癌症病患的地方,如果我沒猜錯,會是各大知名宗教團體,當人發現醫療機構無法解決他的問題,最後的希望必然寄託在宗教上,所以只要拿下各個知名宗教的領袖,基本上就會擁有一大群潛在且黏度極高的客戶了。 後面再來說什麼用社群機制互動,就會變得更有說服力,但反正 RareCan 的團隊,前面的簡報已經列出了研究罕見癌症的公司與產品清單,表示對這市場已有深刻研究,基本上不太可能會有問題了吧??? 由這張簡報看來,我的理解 RareCan 收錢的對象,應該是企業端,看看上面的數字,即使以最低的收費標準來看,確實是肥到流油。 3. 進入門檻: 這一塊個人認為是 RareCan 還可以再加強的地方,所有的創業項目,都應該始於一個點,以這個案例來說,應該是始於病患,但反正 RareCan 跟機構端收錢,也沒有什麼不對,只是比較像射箭後再去畫靶。 另一方面,RareCan 在透露一個訊息,就是他們想透過開發出來的 APP去找用戶,但個人認為應該要先找到用戶,再回頭開發 APP,也就是前面所說,先想辦法單點擊破,再延伸成線與面。 不然只有 3 個合作機構跟 800 個 sign-up,如果沒有轉換,不就等於一場空?那還不如找個最痛的市場,比如神經母細胞瘤,根據維基百科所說,有 15% 的癌童,死於這個癌症。 換句話說,這種癌症其實是兒童癌症的大宗,且當 RareCan 再協助這些父母時,可以每媒合一個機構,就跟這個機構收錢,直到找到可能的解法為止。 RareCan 在這裡,又再強調了他們跟研究機構的關係良好,但我還是要強調並引用雷軍的話:「不要用戰術...

新創如何開出正確的產品或服務規格

圖片
新創如何開出正確的產品或服務規格這句話,聽起來充滿學問,但我現在要說出一個更令人震驚的答案,那就是「 根本完全不用開! 」 最近收到兩組來自非洲的需求,一組說要做手機,每個月 30 支,另一組說要手機充電頭,需求會落在 10000 ~ 100000 顆之間 ->   有看出這兩組人馬的問題嗎? 他們共同的問題,就是 對市場的了解非常少 , 市場研究都是亂做,而且我合理推測後面根本沒有客戶,只是想進一批貨來測試市場,所以才會連手機的 MOQ 跟手機充電頭的規格和目標價都不知道。 所以正確方法要怎麼做?如果你看過精實創業(Lean Startup) 這本書,應該就會有一定的邏輯了,但 Lean Startup 這本書只提到了邏輯,沒有相對應的工具,所以後來崇尚精實創業的連續創業者 Ash,又推出一本書,叫「精實執行」,有興趣可以自己找來看。 回到重點,在不開規格的狀況之下,怎麼研究市場?說穿了,不就兩種方式,透過線下直接訪談客戶,或者線上觀察市場。 以硬體為例,如果是引進既有產品進新市場,最簡單方式就是: 1. 買別人家的成品,然後把 Logo 抹掉,或直接跟代工廠拿白牌 2. 拿去客戶那邊,攤在桌上說:「這些是我公司的產品,你要哪幾個?」 3. 客戶選了幾款回去試用,順利的話就會說要哪一款,不就可以回頭找供應商開精準需求了? 如果是新產品,那其實要非常小心 ( 以下這些步驟不用照順序,因為也沒有順序,但全部走一遍,應該會有清楚的答案 ): 1. 先簡單畫幾個 Lean Canvas,給自己看,簡單的範例連結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2nW9lg-fenY 2. 開始找人訪談 -> 如果這時候訪談對象的態度,都是說:「好啊好啊,很棒!」但你跟他們約後續會議,卻永遠都約不到,大概 8 - 9 成就沒戲了,表示你的假設很可能有問題 3. 如果假設有問題,很有可能是問題切得不夠細,比如:你想約一個異性,去花蓮台東玩三天兩夜,這中間其實包含超級無敵多假設,例如:你假設對方想跟你去、你假設對方會喜歡你安排的行程、你假設對方會對你安排的路線和交通工具感到滿意等等等,超級無敵多假設。 4. 把這些假設,變成一個一個的是非題,讓人可以輕易回答,並且在訪談當中,挖出對方更多心理的資訊。 5. 依據小米的產品經理們開產...

Crocket - 專注於廁所設計的室內設計公司

圖片
Crocket 的募資影片,也是看到 40 幾秒,就知道可以投資了,附上募資連結: https://www.crowdcube.com/companies/crocket/pitches/bvLG1l 一個好的新創 / 公司,其實只要專注在一個點,就可能成長到很大,這件事之前我去拜訪某間知名 VR 新創的時候,他們 CEO 有明確提過:「我基本不跟台灣新創合作,因為幾乎每間台灣新創,都想做一部車,但幾乎全部都連輪框都做不好!」 今天一樣由投資新創的四個點切入: 1. 痛點: 在意廁所是否美觀這件事,或許很看人,但我個人認為,如果有預算,個人確實會想要有間舒服又漂亮的廁所,以下附上設計照片: 2. 解決方案: 專注在設計廁所,這句話已經說完了,但他們在募資影片中,把解決方案,再拆分成三部分: i. 產品 - Crocket 號稱產品有三個特性,但簡單一句話,就是高品質且多功能的設計 ii. 價格 - Crocket 是電商骨的的設計公司,所以可以去掉中間商,不但價格可以比一般低 20%,同時毛利率應該還是不低 (因為他們會含設計費用) iii. 便利性 -> 影片和簡報都沒有著墨太多,看看就好 3. 競爭門檻 根據 Crocket 的描述,個人認為亞馬遜的自然排名第一名,非常厲害。 同時開發新產品,只要兩個月,我 Google "家具 新產品 開發",第一篇出現的文章,是 IKEA 開發新產品,平均是 2 ~ 3 年,也就是 24 ~ 36 個月, 這個效率是 IKEA 的 10 倍以上 。  4. 團隊:LP a.  Founder & CEO -  Victor De Hita Ferrer  前一份工作,是亞馬遜的 Account Manager,所以用電商邏輯做 Crocket,也是合情又合理。 b. COO -  Xavi De Hita  前一間公司,是在哥倫比亞做 Inbound 的旅行社,網站有分英文和西語版,看起來電商邏輯很清楚,同時再前一份工作,是一個跨國的 TMT 顧問公司 (Technology, Media, Telecom),所以含自己的出生國外,長待過至少 6 個國家,這種人要嘛就是非常優秀的專業經理人,不然就自己創業,所以跟兄弟一起創業,也是很合情合理。 除了上述的...

CirculOil

圖片
 CirculOil 這個名字取得非常好,一看就知道是讓油循環使用的公司,就跟 Foundersbacker 一看就是協助創辦人的公司一樣,都是好名字! 我們一樣由投資新創的四個點切入,來分析我為什麼投資  CirculOil: 1. 痛點和市場: a. 痛點: 有 60% 的廢油,都是拿來燒或直接倒掉,對環境會造成很大的影響,像我們去保養摩托車或汽車,機油一般都是倒進一個大鐵桶,之後去哪裡,也沒人知道,但感覺就是很不環保。 b. 市場: 目前市場是除草機,但後續預計進入發電機跟工業用馬達。 2. 解決方案: 有一套專利化的技術,可以 100% 完整回收並重複使用這些油。 附上募資影片,我看到 1:17,就知道要投資了: https://vimeo.com/709549653?embedded=true&source=vimeo_logo&owner=174889189 3. 競爭門檻: 以這張表看起來,CirculOil 的 Feature 遠勝所有競爭對手,優勢非常明顯。 4. 團隊: a. Fouder & CEO - Steve Goodier  擁有 30 年以上油產業的工作經驗,一路從工程師,做到高階經理人,且在創 CirculOil 前,有一次創業失敗的經驗 -> 這資歷只能用無與倫比來形容! b.  Co-founder, Circularity & Partnerships -  Alessandra Scotese  從 2009 就接觸柴油引擎,所以也有 10 多年從業經驗,且和 CEO 一路從 Castrol 開始就是同事,並一起創業。 c.  Co-founder of  Investor relations -  Andrew Gaule  從 2000 年開始創業,做過多個投資人的社群,非常適合協 助  CirculOil 跟投資人或機構建立關係。 d.  Co-Founder & Programme Delivery Manager -  Alan Fraser ,也是 CEO 從 BP 時代就認識的夥伴。   整體上來說,這整個團隊一看就是完...

投資就是投人

圖片
最近近距離跟新創接觸的經驗,讓亞瑟總結出一個重要的結論,也就是「投資就是投人」,每間公司的創業項目,一定得來自創辦人背後的故事。 很多時候聽到新創描述自己的創業項目,尤其是早期新創,有可能都是有聽沒有懂,或者聽完不懂其中的道理,所以我現在學會一招,這招也可以分享給想做新創顧問的朋友們:祕訣只有一個,就是花時間聽新創說故事。 當新創開始將一些一聽就不合邏輯的 idea 時,我就會直接打斷他說:「你先說說你的故事,從學生時代開始,有沒有做過社團幹部、出社會去哪邊上班、下班後的時間怎麼運用等等!」 運用這個方式,可以讓我在超級短的時間,聽懂他的創業項目,給出精準建議,而不會聽他講得天花亂墜,最後給出不著邊際的建議,搞得兩邊都有所怨懟,覺得浪費時間。 回來到主題, 「投資就是投人」,但這其實是兩件事,以我在昆士蘭大學的老師的說法:「 You have to look at the jockey and the course.」也就是識富天使們會說的:「你得同時關注選手與賽道。」或者他們有個特定用語,叫人劍合一,這個有興趣的,都可以自己去 Google。 所以我們拿近期遇到的經典案例,來闡述什麼叫人劍合一: 1. 先來看幾個好的案例: i. All about the Cooks (簡稱 AC) 創辦人 Claire 有 10 年行銷經驗,再加上 6 年食物 NGO 的相關經驗,再加上 AC 的投資人 Rimpei 是全球最大的食譜共享平台 CEO,這團隊怎麼看就怎麼合理,怎麼能不投資? ii. Cowboy SA Cowboy 前一間公司,被歐洲外送巨頭 Uber EATS and Deliveroo 夾殺,同時邊燒錢邊募資,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,就是沒有順利完成下一輪注資,導致 Cowboy 倒閉,還被外送員告。 結果 Cowboy 團隊勇敢面對挫敗與訴訟,解決掉之前問題後,又再創了 Cowboy,且 Cowboy 是做電動腳踏車,也就是外送服務的關鍵工具,所以 Cowboy 對電動腳踏車完全不陌生,有一定比例可以把公司經營好。 說到這裡,我反而怕第一次創業就成功的人,這種人容易有傲氣,覺得自己很行,舉個實際案例,之前我的病還沒痊癒時,在 104 應徵某間餐酒館的新事業夥伴,創辦人說:「我要做一個高級的速食連鎖店!」 當時我的病還沒好,看的案子也不夠多,沒有聽出這句話邏...

Foundersbacker 關注的領域

圖片
  Foundersbacker 基本上是參考雷軍的邏輯,不管是現在尚未募到投資新創的基金,或者未來募集到可以投資新創的基金,都是一樣的, 投資早期新創,最最最重要的就是人 ,是否聰明、談得來、是否 Coachable、面對困難時如何反應等等,所以在說我們關注的領域之前,先提我們絕對不會協助與投資的兩種創辦人: 1. 不專注 a. 今天做 A,明天做 B,後天做 C,這種除非我們認識很久,經歷可以串成一條線,否則散成一片的經歷,比上班族還慘。  b. 看起來好像決定好要做電商,但實際上裡面包山包海,而且市場定位明顯有問題,比如我看過有一個電商平台,裡面賣的東西,其實設計個人甚至認為已經到醜的地步,然後價格是訂在中價位,並且只有不到 10 名設計師,這三點隨便一點,都是致命的問題,等於這個項目,如果創業是九死一生的話,這個項目掛掉的機率是 99.9%,而且我也談過至少三次,明顯聽不懂,那可以合理預估這項目短期沒救了,長期如果創辦人哪天中樂透,自己想清楚,那很可能不關我的事,因為想通後還得去執行,這個整體孵化成本,高到無法估計,我寧願去開新案,也不會糾結在這  99.9% 會掛掉的項目上。 2. Impossible  雖然前六次創業都不算成功,但有時候跟一些想創業或剛創業的人聊時,會聽到「不可能 (Impossible)」,或者找了一堆理由和藉口不去執行或測試市場,個人非常不欣賞這類型的人,如果說不專注給三次機會,自認不可能,我大概只會給 1.5 次,就是第一次談完過段時間追蹤,發現不但沒執行,還是一堆藉口,那基本上就沒救了,如果不專注的成功機率是 0.1%,那覺得自己不可能,基本上就會如自己所想,絕對不可能成功,這叫吸引力法則。 說完了不會幫忙的兩大類型,來說說 Foundersbacker 有興趣的類型,除了熟人與熟人的熟人外,基本上就是圍繞亞瑟或 Foundersbacker 其他兩位共同創辦人的生活的新創 (且專注軟體和電商),所以展開就會是: 1. 食 亞瑟去參加 Innovex Pitch 是一筆超棒的投資,遇到四家台東的新創,還認識台東大學的育成經理,讓我開啟了這扇窗。 這些在地的青農,種植或養殖出來的作物,很多都具有國際化的潛力,再加上 Foundersbacker 的品牌力,以及台灣在食物科技方面的實力,無論是把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