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ody Rocket vs. Vitl 兩個完全不同的創業邏輯,但最後必然殊途同歸
如果你研究過小米模式,比如看過小米官方授權傳記「一往無前」,或者小米生態鏈企業穀倉學院創辦人洪華的著作「小米生態鏈:戰地筆記」,就會發現小米就是最好的典範,一邊專注在手機事業,但同時發展小米生態鏈,投資上百家生態鏈企業,而每一家公司都專注在各自的細分領域,比如生產小米手環的「華米」,現在已經是全球最大可穿戴設備公司、「萬魔聲學」生產小米耳機,現在已經在深圳借殼上市,更名為「共達聲學」、而「石頭科技」就是世界知名的小米掃地機器人背後的團隊。 說到這裡,其實這篇已經說完了,那我們下次再見 ... 看到這裡,不知道跳出率會不會很高,但反正我都隨緣,正式進入今天主題,我們同時分析兩間新創,都是可以參考小米的邏輯,小米生態鏈的產品經理,嚴格遵守一個開發產品的邏輯,就是要瞄準最大最肥的市場,然後解決這市場中 80% 客群的 80% 的需求,且根據經驗,最後功能不會超過 5 個 (一般生態鏈公司,含小米自己第一款的 MIUI,都是 4 個功能)。 同時,所謂的細分壟斷,就是參考雷軍系的創業者,也就是獵豹移動的 CEO 傅盛、李開復、汪華合著的一本書,叫「創業就是要細分壟斷」,而傅盛的成敗,由 2022 年的今天回頭望,都是因為做到或還沒做到細分壟斷 (目前看起來,獵豹的子公司獵戶星空,宣稱可以在一年內獲利,讓我們繼續看下去), 我們一樣從決定是否投資新創的第一點切入,也就是所謂的痛點或市場。 1. 痛點 (市場機會點): 1.1 如上所說,我們先分析 Vitl 的打法,也就是鎖定 80% 的客群,並滿足他們 80% 的需求: 這是他們官網的截圖,他們簡報做得不怎樣,但反正都募資達到 209% 了,而且這種 2C 模式,明顯行銷目的達成了。 一句話來說,就是他們 提供個人化的營養素訂閱 。 1.2 Body Rocket 是細分壟斷的典型代表: 簡單說,Body Rocket 在腳踏車坐墊、齒輪週邊埋感測器,可以有效協助單車與三鐵選手提升表現數據。 這件事我不知道是不是全世界第一,但我上週真的跟一家電動助力車公司開會整整兩個小時,但聽不到感動的點,尤其創辦人說:「我這台車,整合了最先進的感測器,也是我投資的喔!」說實在,我有問對方說:「你怎麼確定這麼高規格的東西,會是消費者要的,且規格這麼高,怎麼確認最後零售價,消費者願意買單?」然後對方就繼續說自己的車很棒棒,然後就沒有然後了。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