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James Green 的天使投資心得回饋與個人解析

圖片
最近在 Linkedin,認識一個在瑞典的英國人叫 James Green ,他創了一個很特別的 Startup Studio (Venture Builder) 叫 DQventures ,而 DQ = Don't Quit,也就是協助專業人士,在擁有工作狀況下,如何透過不斷試誤,將副業轉成事業的組織。 我看了他的幾篇 Linkedin 分享,都非常有料,而其中這一篇,是他從 2012 年開始做天使投資的一些心得整理,目前已投資超過 85 間公司,我會在分享個人心得後, 在文章最底下,也分享他的文章原文: 1. 你其實不用很有錢,也能成為天使投資人。 James 本人也是創業者,而創業本身必然有高有低,所以他說:「我最高投資過 75,000 USD,最低也投資過 250 英鎊。」Crowdcube 最低投資門檻是 10 英鎊,能夠同時用投資人與創業者 的角度 ,對待自己的創業項目,能夠更完整地看見事實各種面向。 舉例我一開始,會投資釀酒類項目,但投了幾個後,就會發現釀酒門檻很低,所以幾乎永遠有新的釀酒群募案,所以目前就很少再投資這類案子了。 2. James 說自己每個投資案都愛,有點反直覺。 這點個人認為其實蠻合理的,從看案子到實際投資,一定是當下有感動才會投資,後面即使輸錢,頂多就是把投資金額輸掉,根據 Linkedin 共同創辦人 Reid Hoffman 在某一集 Podcast 有提到過:「投資新創最讓人搥心肝的,不是投錯公司,而是錯過某間好公司,之後再眼睜睜看它高速成長!」 3. 建議投資時,金額盡量維持一致,因為幾乎無法預測哪一間公司會成功,哪一間公司會失敗。 4. 分散風險 投資至少 20 間公司,理想上投資 50 間以上,所以盡量做小額投資,比如股權群眾募資、Angelist Syndicate,或者現在連創投,都開始用 Syndicate 的方式做投資。 5. 股權群眾募資,並沒有比較差,James 是 50/50 的群眾募資對直接投資,我現在是用自己的錢做股權群眾募資,後續如果真的有募到基金,應該也會加入天使俱樂部,跟其他天使投資人一起投資。 6. 每個公司都有可能失敗,James 遇過創辦人倦怠,或被暴力襲擊,我自己則是創業過程中,忽然生了嚴重的病。 7. 如果想在五年內退休,基本上不適合天使投資,大部分的都資,都長達 10 年期。...

策略投資 vs. 財務投資

圖片
上次發了關於投資新創的資訊,有提到投資人的類型,主要分為兩類,分別是策略型投資與財務型投資。 所謂策略型投資,不論是企業的投資機構,也就是所謂的 Coporate VC (簡稱 CVC),或者天使投資人,其實都有不少是偏向策略型投資,基本上會有兩個原因,一個是投資人在該領域,有相對多的資源可以協助創業者,一個是投資人對某些新領域有興趣,覺得自己未來可能會踏入該領域,理論上也會有更多資源協助。 比如台灣知名的遊戲加速器,也有自己的投資基金,他們主要的優勢,就是可以透過集團的力量,提供人脈、潛在客戶等等資源,協助創業團隊成長,而且他們沒有設定出場年限,這點對早期創業者而言,個人認為頗具吸引力。 財務型投資方面則不同,財務型投資人要看的是數字,也就是我投資多少錢,可以在多久之後賺回幾倍的錢,依據在 Findit 平台上的文章表示,財務型投資人會相對更重視出場的可行性與相關規劃。 根據 林冠仲 在「 新創事業的兩難:找策略投資?還是找財務投資? 」一文中指出,在思考要找哪種類型投資人時,可以從兩個面向切入: 1. 發展階段: 在成長期之前,也就是整個模式穩定可以快速複製前,建議找策略型投資人,反之確認公司的模式且可以快速複製到其他市場後,建議找財務型投資人。 在這裡個人認為成長期是個模糊的定義,不少案例會發現很多聽似或看似可以複製,但實際狀況很可能不同 ,舉例:我之前投資一家英國公司叫 TipJar,他們解決歐美市場的服務生,因為疫情關係、政府宣導無紙化交易,而收到的小費銳減,所以他們就做了軟體綁定信用卡來付小費的 APP,但小費這件事我在澳洲念書一年半,從來沒看過人付小費,而且我 Google 了關鍵字,答案有兩種,一種說是非強制性,一種說根本不用給 (如下圖) 所以我有看過一種變形,即使是同一個品牌,且同一項服務,也可能在每個目標市場都有單獨的公司,分開來募資,以保持彈性。 2. 發展模式: 技術導向的公司,可能適合策略型投資,市場導向的公司,可能為了拚速度、衝流量,甚至需要大筆現金打補貼戰,這時候可能適合財務投資。 但我也在 Crowdcube 上投資過一間公司,叫 Advanced Blast & Ballistic Systems (先進的爆炸和彈道系統 -> 名字也取得超級技術),它擺明是技術導向的公司,且客戶是美國軍方,但它也是上股權群眾...

看看 AppSumo 的創辦人 Noah,如何做到現在年收入超過百萬美金

圖片
前幾天上 AppSumo 時,剛好 Noah 在用 0 元,銷售他的Youtube 成長駭客秘笈: https://appsumo.com/products/noahs-youtube-tips/ ,但說實在我那時候,不知道他是 AppSumo 的創辦人,但我有稍微看一下他的 YT 內容,是個厲害的人。 之前一直有人提,說我寫投資分析內容太深,所以我在嘗試做別的內容,目前想到的,就是先來測試這個「百萬」系列。 但這次我不會在開頭放影片連結,不然就沒得搞了。不過還是可以造福英文不好的人,本文如下: 前面的 4 分多鐘,簡單說就是用圓餅圖分析 Noah 的收入,其實與大家無關,所以可以個人看了幾遍後, 建議直接跳到 4:06 (看我的文摘多有價值,如果一秒 100 萬上下,可以省多少錢?)。 Noah 一開頭提到一個重點,是所謂 90/10 法則,它與一般 80/20 法則類似,就是說他個人 90%收入,會來自單一來源,也就是 AppSumo,然後聽完又可以跳到 6:34 了。 這裡提到 8 個成為百萬富翁的關鍵: 1. 保持低的生活開支 由 Vauxford - 自己的作品, CC BY-SA 4.0, 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/index.php?curid=65397788 上圖這輛車,跟 Noah 開的是同一款,確實算是很平民的車款。 2. 10 年法則 這點 Noah 有強調,它非常重要,所以他往下延伸了三個提醒: i. 要在自己心裡明白,要成功就得相對投資對應的時間 ii. 找到自己願意做 10 年的事 iii. 現在就開始執行 3. 副業或創業,沒有發展侷限 這句話個人覺得有疑慮,所有的創業項目,一定都是居於假設之上,而其中最大的假設,是創業者會假設自己的產品和服務,有人會買單。 但以個人經驗來說,我有的創業項目,是買單的人很少,有的是買單的頻率很低,這兩種狀況都會導致創業項目成長受限,所以 目標市場的選擇,仍然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。 4. 槓桿 Noah 談到公司成長關鍵只有兩個,一個是科技,另一個是人才,這點個人也蠻認同的,最後一句他也提到:「 你必須請人幫你做事,這樣才能把視角拉高,將目光轉向更有意義的事! 」 5. 做自己喜歡的事來賺錢 這點很清楚,不太需要解釋,但 Noah 也提到,要同時注重時間的投資回報...

Guillaume Moubeche、AppSumo、Startup Studio Playbook - 近期發現的好物

圖片
近期發現幾個頗有幫助的好物: 1. Guillaume Moubeche 的 Youtube 頻道: 原本是看他的 Linkedin 教學,結果發現他還蠻有料的,竟然可以從破產到賺上千萬美金,且是在沒有外部投資狀況下做到的。 除了 Linkedin 之外,還有像教人怎麼找工作,或教 Freelancer 怎麼做行銷等等,資訊蠻多元的。 也有一些 Tik Tok 的操作 2. AppSumo: 這個也是 Guillaume 在頻道上持續介紹的,對使用者而言,可以用極低的價格,買到很多 SaaS 的終生服務,而對軟體公司而言,可以在上面找到早期用戶,得到用戶的回饋意見,並且持續改善產品,是一個雙贏的平台: https://appsumo.com/ 當然,這上面有快 1000 種軟體,必然會有重複或甚至雞肋的軟體,舉例像這個軟體: https://appsumo.com/products/tidycal/ 說穿了以我的角度來看,不就是三個免費元素加起來,整合成一個要叫人付費的服務:Linkedin + Calendly +  第三方金流 (Paypal or Stripe) 但以個人經驗,這個軟體的使用場景可能不多,邏輯也很簡單: i. 上述三個元素,是三個很大的題目,且都已形成寡占現象 ii. 上述三個元素,都是所謂的免費增值服務 (Freemium),如果沒有用一些不同於對手的方法 (例如補貼,但這個時間點應該很難募到這麼多錢,來打補貼戰),個人也認為很難 目前習慣的使用場景,是會在 Linkedin 上交朋友,然後瞎哈啦兩句,再順勢丟出要不要找時間線上聊聊,同時我最近發現,30分鐘是最大公約數,近期不管跟印尼人或歐洲人 (芬蘭、義大利),都不約而同會先約 30 分鐘,聊得來就可能延長,聊不來要開溜也不尷尬。 3. Attila Szigeti 的著作 Startup Studio Playbook 印象中我在 Linkedin 敲了 "Startup Studio",結果意外發現 Startup Studio 不只有一些跨國社群,還有人專門研究 Startup Studio 並出書 (所謂 Startup Studio,也可以稱作 Venture Builder / Venture Studio,或更直白一點,可以叫它...

UpCircle - 循環經濟的保養品牌

圖片
  UpCircle 宣稱他們除了用廚房不要的天然食材,做成保養品之外,更進一步做到 Plastic Negative,也就是他們回收包材並重新填充,有效達到垃圾減量。 我們一樣由分析新創的四個點切入: 1. 痛點或市場機會: UpCircle  一開始發現,咖啡渣基本上泡完咖啡,就會被丟棄,所以整個咖啡產業,產生非常多咖啡渣,所以他們想運用這些準備要被丟棄的咖啡渣。 2. 解決方案: UpCircle 表示,他們拿了眾多原本要被丟棄的廚餘,做成保養品,其中包含像堅果殼和樹皮等。 這裡就是如標題所述,他們是一間保養品公司。 3. 競爭門檻: 所謂的 Plastic Negative,我引述了 UpCircle 官網上的說明:「對於我們銷售的每項產品,我們必須要提撥部分營收,並且去除超過我們在包裝與營運中途,所消耗的塑膠」,白話一點說,這個對於成本來說是個負擔,但同時也是他們的優勢。 以新創來說,上架的通路可以遍及英國與美國,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。 得到這麼多獎項,也是非常不簡單。 5 顆星加 4 顆星評價,超過 97%。 在第二次購買後的重複購買率,超過 5 成,客戶黏著度非常高。 4. 團隊: 兩位創辦人看起來,沒有保養品相關經驗,但他們既然已經做了 6 年半,也有一定成績,而且這一對是 brother and sister (兄妹 / 姊弟),所以拆夥機率,會相對比夫妻店低。 整體上,個人給 UpCircle 4.25 顆星,最後附上他們的募資連結: https://www.crowdcube.com/companies/upcircle/pitches/bk8jNq

Mascoteros - 具有社企型態的電商

圖片
Mascoteros 的募資影片做得蠻好的,談到動物被棄養與虐待的問題,所以 M 要捐出部分營業額,解決寵物們的問題,但說實在我不知道為什麼,他們的募資狀況,不是很理想,離募資結束剩下三天,卻只募到 61%,推測跟他們募資前行銷沒做好有關,以下為募資連結: https://www.crowdcube.com/companies/mascoteros/pitches/lKnnDq 我們一樣從投資的四個角度切入並且分析: 1. 痛點與市場 如果 M 是一般銷售寵物食品的電商,個人興趣相對不高,但 M 點出了寵物被棄養與虐待的問題。 在西班牙,每年會有 28.5 萬的貓狗被棄養,面積等同於三個足球館的面積。 去年有通報的寵物虐待案例,為 957 件。 現在的人都會宣稱寵物是家人,但實際狀況就不得而知了。 2. 解決方案: M 宣稱他們會對動保團體,做出友善貢獻,並且是永續、快樂又健康的。 他們募資影片,有隱約提到有數據平台,協助這些動保機構做數據追蹤,但簡報裡卻沒提到。 3. 競爭門檻: 根據 M 的說法,跟獸醫搭配做遠距看診,可以增加新客戶,並且增加 M 的品牌價值。 電商的轉換率一般來說 1% 算高,所以 6% 算是非常漂亮的數字,但其他的數字因為無從比較,無法判斷是好還是不好。 Animal Revolution 是 M 在募資網站上提到的,主要看起來是做數位內容、倡導捐款,並建立夥伴關係。 4. 團隊: - CEO -  Adrià Galdeano Godoy  - 不知道為什麼,他的 Linkedin 忽然由英文轉成西班牙文,但大意就是說要關心寵物棄養跟虐待問題。 另外,我也剛好在 Linkedin 上晃到,有人提到 M 的轉型,讓他們從一般的寵物電商中脫穎而出。 - Head of eCommerce -  Isaac Comajuncosa Álvarez  - 從 2018 年開始擔任 Myprotein 的電商經理 (Myprotein 看起來是健身用的蛋白粉),到 2021 年 11 月,開始在 M 公司擔任 Head of eCommerce  -  Customer & Operations Excellence -  Gemma Cabello  - 從 20...

建立 Foundersbacker 官網中

圖片
最近開始建 Foundersbacker 的官網,我們用的是 Wix,其實也可以用其他免費的模組化架站工具,很多免費的模組化架站工具,不管是 UI 或是 UX 方面,都做得遠遠比找不知名的工程師,私自從零刻一個網站要好很多,反正官網的重點,就只是讓人方便搜尋,知道這間公司或機構在做什麼。 Foundesbacker 從創立之初,原本期望做個輕鬆簡單天使基金,但實際開始到市面上掃團隊後,就會發現問題不小,一般天使基金期望的回報率,要落在 30 ~ 100 倍,但如果沒有在創業之初做好國際化的基礎,會讓原本就很難的事情,變得難上加難。 所以我們近期最最重要的指標,是找到 3 ~ 5 家,或甚至只要 1 家好公司,然後好好協助它成長。 不過即使找到,到可以把這家公司養胖賣掉或上市,至少都要 5 ~ 8 年,所以以整體的時間軸而言,好像也只能開心一天,吃點垃圾食物。 以整體的架構來看,Foundersbacker 會發展成兩個部分,一個是孵化機構,另一個是投資機構,且兩個機構雖是親兄弟,但會明算帳。 從孵化的角度而言,是協助新創團隊在創業初期,就建立出可以拓展大市場的潛在模式與架構。 以投資的角度,我們會在協助團隊在大市場發展後,才會開始談錢的問題。 其實可以重新回到創業或協助別人創業的狀態,個人心中充滿了感謝 (尤其之前生病,有 18 個月時間都在調養),感謝老婆與孩子們一路相伴,也感謝一起創業的朋友們,在我離開這麼久後,還邀請我回來參加活動,讓人重拾那懷念的熱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