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編輯個人 E-mail 簽名檔

圖片
我上週在 Linkedin,收到一個很棒的成長行銷工具包,裡面有 55 種不同的工具,但礙於是別人分享的,我也不方便閉著眼睛直接轉發,而且即使我整個工具包轉發,真正會花時間,一個一個點進去看跟實作的人,應該少之又少,所以我決定做個教學,即使沒人看,未來對公司內部的教育訓練,至少可以省掉我大把時間。 我找到第一個有價值且人人都可以學會的行銷工具,是一個圖文並茂的簽名檔產生器,而且是免費的,是實作是有受到一點小限制,或許是因為我使用 Google 的免費信箱的關係,但我預計還會使用 Google 的免費信箱一段時間,且這年代使用 Gmail 當作創業初期的 E-mail 信箱,也是非常常見的狀況。 根據 HubSpot 的部落格建議,E-mail 的簽名檔,要有 9 種元素,但實際上實作時,Google 會顯示 "字元太長",導致無法把所有內容塞入簽名檔,所以最後還是得有所取捨跟測試。 底下就用圖解方式,引導如何用 HubSpot 的簽名檔產生器,做一個個人版的簽名檔: 1. 第一步,點選以下連結: http://bit.ly/3O0Poi5  2. 再點擊一次滑鼠,就會進到編輯頁面 礙於 Google 有字元限制,建議把 "Created With HubSpot" 關起來,如果沒關也不會怎樣,只是在簽名檔中,會顯示  "Created With HubSpot",同時使字元變多。 底下共有 6 種模板,我是選擇第一種,各位可以依據喜好選擇。 3. 編輯簽名檔細節 這裡可以放個人的 IG、Twitter、Facebook 跟 Linkedin。 4. 改簽名檔顏色、字型等設定 這一頁我基本上,完全沒動。 5. 編輯簽名檔 Image 把要上傳的照片和公司 Logo,上傳到雲端 (需小於 3MB),再將分享連結貼在左邊的 Profile Picture 和 Company Logo 裡,基本上就完成了。 P.S 如果在 "Enter Your Social Links" 的地方,輸入 Linkedin、Facebook 等資訊,就會像下圖一樣,顯示小 icon,但我的經驗,是會超出字元。 同樣地,如果在這個 "Custom CTA" 的地方輸入關鍵字,就會出現新 icon...

Linkedin 個人化邀請

圖片
談到個人化邀請,簡單說就是對應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等資訊,找到有共同點或興趣的地方寫,再白話一點,就是 可以依據不同情境和對象,預先寫好罐頭邀請來填空: 簡單方式就是填名字,或者像之前看了 Startup 500 X TTA 的 Demo Day,我發訊息給有興趣的團隊,就把第二句改成 "我看到了你在 Startup 500 的簡報 (I see your pitch at Startup 500)",長一點可能就會再提一句,比如你的服務 / 軟體很棒棒等等。 還有一種是因應場合的邀請,比如參與 VC Lab 線上活動,我現在已經進化到只會在邀請裡寫 "VC Lab",轉換率其實就很高了,而且對方的回覆,明顯很多人也是用罐頭訊息回覆,最明顯的例子,是我在 VC Lab 邀請 Pay Pal 前財務長、紅杉資本的 Partner 做線上分享後,我收到三封一模一樣的訊息 (VC Lab 是 Founder Insitute Spin-off 的一間公司): 這些人明顯只改名字,後面文字都完全沒改,還互相抄襲,所以我重複的回覆,也貼了三次: 這個其實跟主軸沒有正相關,但還是拿出來和大家分享,因為這個超級重要,尤其是由同時具備傑出創業與投資經驗的先進提出,翻譯上述一段話且擷取重點, 就是投資人與創業者,是互利共生的關係,且對雙方而言,謙虛都是重要的特質 。 整體上來說,Linkedin 陌生開發效率和轉換率比 Email 高的關鍵,是長期在 Linkedin 或其他社交軟體上的互動 (舉例:Whatsapp),比起單純 Email 陌生開發得自己主動追蹤並創造話題,Linkedin 可以雙向互動,甚至看到雙方都可能有興趣的主題,就可以開啟更多對話。

Linkedin 經驗與小技巧

圖片
為了做陌生開發,我下載並且使用了多種軟體與平台,包含 Tinder 和活動通等等,但一下載 Tinder 就會立刻發現,個人不會他們的目標客群,這種會在媒合前叫客戶先付費的,都讓人感到詭異。 而活動通的 APP,據說最近要停掉了,它每天會陌生媒合 20 個人,但實際上跟創業相關的人比例不高,而且有一定比例的人,擺明了自己上活動通,是因為單身,這種的基本上,我也不知道要聊什麼。 所以目前為止用到現在,個人覺得最好的陌生開發工具,第一名是 Linkedin,第二名目前我認為是 bMightie,但今天礙於篇幅,個人先以分享 Linkedin 經驗與小技巧為主。 Youtube 上其實有很多英文的 Linkedin 教學,我也看過一些,但個人覺得對於極度忙碌的創業者們而言,有些流程可以更加優化。 Youtube 上的教學影片,如果談到陌生開發,千篇一律都會跟你說要客製化邀請信,但卻沒有確切提到什麼叫客製化。 所以在談客製化邀請信前,個人建議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先做,也就是先快速瀏覽對方履歷的關鍵字,判斷到底要客製到什麼程度,或者也可能連送邀請都不送。 所以我個人會在快速瀏覽每個人的經歷後,做出相對應的判斷,分成四類: 1. 不送邀請 2. 直接傳送邀請 3. 傳送邀請 + 自我介紹 4. 用盡所有方式包圍 不送邀請的依據有幾個: i. 聯絡人數:當 Linkedin 好友聯絡超過 500 人,數字上就會單純顯示「500+」 ii. 貼文或互動紀錄: 使用者在 Linkedin 上的貼文和互動紀錄,都會顯示在個人頁面上,所以如果沒有貼文和互動,表示這個使用者很久沒上線 iii. 專業相關程度: 這個應該不用解釋 所以如果聯絡人低於 500,貼文和互動數都空白或很少,加上專業程度遠,基本上我會跳過。 2. 直接傳送邀請 一般是平輩的,尤其是學校的前後幾屆,然後還沒做到 C-Level,我有時候 Linkedin 的 App 送邀請,就不會特別寫邀請訊息。 3.  傳送邀請 + 自我介紹 這裡要分成桌機版跟手機版,桌機版的送邀請後,會自動跳出訊息,就可以輸入所謂的 "個人化" 邀請 (至於怎麼寫個人化邀請,這個有機會再寫另一篇說明 ),而手機版得要自行點選 "個人化邀請訊息",才可以編輯個人化訊息,且手機打字很麻煩,所以我一般在手機上,是直...

James Green 的天使投資心得回饋與個人解析

圖片
最近在 Linkedin,認識一個在瑞典的英國人叫 James Green ,他創了一個很特別的 Startup Studio (Venture Builder) 叫 DQventures ,而 DQ = Don't Quit,也就是協助專業人士,在擁有工作狀況下,如何透過不斷試誤,將副業轉成事業的組織。 我看了他的幾篇 Linkedin 分享,都非常有料,而其中這一篇,是他從 2012 年開始做天使投資的一些心得整理,目前已投資超過 85 間公司,我會在分享個人心得後, 在文章最底下,也分享他的文章原文: 1. 你其實不用很有錢,也能成為天使投資人。 James 本人也是創業者,而創業本身必然有高有低,所以他說:「我最高投資過 75,000 USD,最低也投資過 250 英鎊。」Crowdcube 最低投資門檻是 10 英鎊,能夠同時用投資人與創業者 的角度 ,對待自己的創業項目,能夠更完整地看見事實各種面向。 舉例我一開始,會投資釀酒類項目,但投了幾個後,就會發現釀酒門檻很低,所以幾乎永遠有新的釀酒群募案,所以目前就很少再投資這類案子了。 2. James 說自己每個投資案都愛,有點反直覺。 這點個人認為其實蠻合理的,從看案子到實際投資,一定是當下有感動才會投資,後面即使輸錢,頂多就是把投資金額輸掉,根據 Linkedin 共同創辦人 Reid Hoffman 在某一集 Podcast 有提到過:「投資新創最讓人搥心肝的,不是投錯公司,而是錯過某間好公司,之後再眼睜睜看它高速成長!」 3. 建議投資時,金額盡量維持一致,因為幾乎無法預測哪一間公司會成功,哪一間公司會失敗。 4. 分散風險 投資至少 20 間公司,理想上投資 50 間以上,所以盡量做小額投資,比如股權群眾募資、Angelist Syndicate,或者現在連創投,都開始用 Syndicate 的方式做投資。 5. 股權群眾募資,並沒有比較差,James 是 50/50 的群眾募資對直接投資,我現在是用自己的錢做股權群眾募資,後續如果真的有募到基金,應該也會加入天使俱樂部,跟其他天使投資人一起投資。 6. 每個公司都有可能失敗,James 遇過創辦人倦怠,或被暴力襲擊,我自己則是創業過程中,忽然生了嚴重的病。 7. 如果想在五年內退休,基本上不適合天使投資,大部分的都資,都長達 10 年期。...

策略投資 vs. 財務投資

圖片
上次發了關於投資新創的資訊,有提到投資人的類型,主要分為兩類,分別是策略型投資與財務型投資。 所謂策略型投資,不論是企業的投資機構,也就是所謂的 Coporate VC (簡稱 CVC),或者天使投資人,其實都有不少是偏向策略型投資,基本上會有兩個原因,一個是投資人在該領域,有相對多的資源可以協助創業者,一個是投資人對某些新領域有興趣,覺得自己未來可能會踏入該領域,理論上也會有更多資源協助。 比如台灣知名的遊戲加速器,也有自己的投資基金,他們主要的優勢,就是可以透過集團的力量,提供人脈、潛在客戶等等資源,協助創業團隊成長,而且他們沒有設定出場年限,這點對早期創業者而言,個人認為頗具吸引力。 財務型投資方面則不同,財務型投資人要看的是數字,也就是我投資多少錢,可以在多久之後賺回幾倍的錢,依據在 Findit 平台上的文章表示,財務型投資人會相對更重視出場的可行性與相關規劃。 根據 林冠仲 在「 新創事業的兩難:找策略投資?還是找財務投資? 」一文中指出,在思考要找哪種類型投資人時,可以從兩個面向切入: 1. 發展階段: 在成長期之前,也就是整個模式穩定可以快速複製前,建議找策略型投資人,反之確認公司的模式且可以快速複製到其他市場後,建議找財務型投資人。 在這裡個人認為成長期是個模糊的定義,不少案例會發現很多聽似或看似可以複製,但實際狀況很可能不同 ,舉例:我之前投資一家英國公司叫 TipJar,他們解決歐美市場的服務生,因為疫情關係、政府宣導無紙化交易,而收到的小費銳減,所以他們就做了軟體綁定信用卡來付小費的 APP,但小費這件事我在澳洲念書一年半,從來沒看過人付小費,而且我 Google 了關鍵字,答案有兩種,一種說是非強制性,一種說根本不用給 (如下圖) 所以我有看過一種變形,即使是同一個品牌,且同一項服務,也可能在每個目標市場都有單獨的公司,分開來募資,以保持彈性。 2. 發展模式: 技術導向的公司,可能適合策略型投資,市場導向的公司,可能為了拚速度、衝流量,甚至需要大筆現金打補貼戰,這時候可能適合財務投資。 但我也在 Crowdcube 上投資過一間公司,叫 Advanced Blast & Ballistic Systems (先進的爆炸和彈道系統 -> 名字也取得超級技術),它擺明是技術導向的公司,且客戶是美國軍方,但它也是上股權群眾...

看看 AppSumo 的創辦人 Noah,如何做到現在年收入超過百萬美金

圖片
前幾天上 AppSumo 時,剛好 Noah 在用 0 元,銷售他的Youtube 成長駭客秘笈: https://appsumo.com/products/noahs-youtube-tips/ ,但說實在我那時候,不知道他是 AppSumo 的創辦人,但我有稍微看一下他的 YT 內容,是個厲害的人。 之前一直有人提,說我寫投資分析內容太深,所以我在嘗試做別的內容,目前想到的,就是先來測試這個「百萬」系列。 但這次我不會在開頭放影片連結,不然就沒得搞了。不過還是可以造福英文不好的人,本文如下: 前面的 4 分多鐘,簡單說就是用圓餅圖分析 Noah 的收入,其實與大家無關,所以可以個人看了幾遍後, 建議直接跳到 4:06 (看我的文摘多有價值,如果一秒 100 萬上下,可以省多少錢?)。 Noah 一開頭提到一個重點,是所謂 90/10 法則,它與一般 80/20 法則類似,就是說他個人 90%收入,會來自單一來源,也就是 AppSumo,然後聽完又可以跳到 6:34 了。 這裡提到 8 個成為百萬富翁的關鍵: 1. 保持低的生活開支 由 Vauxford - 自己的作品, CC BY-SA 4.0, 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/index.php?curid=65397788 上圖這輛車,跟 Noah 開的是同一款,確實算是很平民的車款。 2. 10 年法則 這點 Noah 有強調,它非常重要,所以他往下延伸了三個提醒: i. 要在自己心裡明白,要成功就得相對投資對應的時間 ii. 找到自己願意做 10 年的事 iii. 現在就開始執行 3. 副業或創業,沒有發展侷限 這句話個人覺得有疑慮,所有的創業項目,一定都是居於假設之上,而其中最大的假設,是創業者會假設自己的產品和服務,有人會買單。 但以個人經驗來說,我有的創業項目,是買單的人很少,有的是買單的頻率很低,這兩種狀況都會導致創業項目成長受限,所以 目標市場的選擇,仍然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。 4. 槓桿 Noah 談到公司成長關鍵只有兩個,一個是科技,另一個是人才,這點個人也蠻認同的,最後一句他也提到:「 你必須請人幫你做事,這樣才能把視角拉高,將目光轉向更有意義的事! 」 5. 做自己喜歡的事來賺錢 這點很清楚,不太需要解釋,但 Noah 也提到,要同時注重時間的投資回報...

Guillaume Moubeche、AppSumo、Startup Studio Playbook - 近期發現的好物

圖片
近期發現幾個頗有幫助的好物: 1. Guillaume Moubeche 的 Youtube 頻道: 原本是看他的 Linkedin 教學,結果發現他還蠻有料的,竟然可以從破產到賺上千萬美金,且是在沒有外部投資狀況下做到的。 除了 Linkedin 之外,還有像教人怎麼找工作,或教 Freelancer 怎麼做行銷等等,資訊蠻多元的。 也有一些 Tik Tok 的操作 2. AppSumo: 這個也是 Guillaume 在頻道上持續介紹的,對使用者而言,可以用極低的價格,買到很多 SaaS 的終生服務,而對軟體公司而言,可以在上面找到早期用戶,得到用戶的回饋意見,並且持續改善產品,是一個雙贏的平台: https://appsumo.com/ 當然,這上面有快 1000 種軟體,必然會有重複或甚至雞肋的軟體,舉例像這個軟體: https://appsumo.com/products/tidycal/ 說穿了以我的角度來看,不就是三個免費元素加起來,整合成一個要叫人付費的服務:Linkedin + Calendly +  第三方金流 (Paypal or Stripe) 但以個人經驗,這個軟體的使用場景可能不多,邏輯也很簡單: i. 上述三個元素,是三個很大的題目,且都已形成寡占現象 ii. 上述三個元素,都是所謂的免費增值服務 (Freemium),如果沒有用一些不同於對手的方法 (例如補貼,但這個時間點應該很難募到這麼多錢,來打補貼戰),個人也認為很難 目前習慣的使用場景,是會在 Linkedin 上交朋友,然後瞎哈啦兩句,再順勢丟出要不要找時間線上聊聊,同時我最近發現,30分鐘是最大公約數,近期不管跟印尼人或歐洲人 (芬蘭、義大利),都不約而同會先約 30 分鐘,聊得來就可能延長,聊不來要開溜也不尷尬。 3. Attila Szigeti 的著作 Startup Studio Playbook 印象中我在 Linkedin 敲了 "Startup Studio",結果意外發現 Startup Studio 不只有一些跨國社群,還有人專門研究 Startup Studio 並出書 (所謂 Startup Studio,也可以稱作 Venture Builder / Venture Studio,或更直白一點,可以叫它...